汉阳图书馆外景。
梁慧星在图书馆。
51年前,18岁的梁慧星考上西南政法学院(现西南政法大学),从青神汉阳乘船顺江而下,开启了他的法学之旅。51年后,他在家乡捐建图书馆,希望汉阳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沿着这条轨迹,通过读书改变人生。
青神汉阳镇,这座昔日繁华的岷江水码头,如今已然冷清。大片木板房的老街上,常住人口只有600多人。不过,去年4月,在火神庙的不远处,一座古朴、雅致的图书馆拔地而起。它由69岁的青神籍著名民法学家、《物权法》的核心起草人梁慧星个人出资100余万元修建,是一座民办公益图书馆。为此,老先生卖掉了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一套房子。
一年过去,汉阳图书馆和老街一样清静——来这里看书的除了下午放学的学生,办了免费借阅卡的不到80人。即使在当地,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老教授为何花巨资干一件“没啥用”的事。对此,梁慧星通常都一笑了之。他的心意浓缩在悬挂于图书馆大厅、他亲自书写的一幅字里——读书改变人生!
A
修不起桥 那就修一座图书馆吧
家乡永远都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。和故土难以割舍的浓烈情感,让梁慧星一直念念不忘为故乡做点事。
4月12日清晨,汉阳突降大雨,庆祝汉阳图书馆落成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临时改在青神县城举行。图书馆原本每周五上午闭馆,管理员欧科因为提前到岗开了门,却并没有人去看书。图书馆外的老街,平时喜欢坐在街檐下喝茶的老人回屋了,就连爱在街上乱窜的猫儿狗儿也不见了踪影。
然而,梁慧星记忆中的汉阳,却绝非这般景象。那时候陆路交通不发达,自贡的盐、川西的米必须通过岷江运送,平羌小三峡上游不远处、处在U形弯上的汉阳,也就成了这条水路的枢纽。
打电话采访梁慧星,他在那端娓娓讲述脑海里的故乡。“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傍晚,汉阳河边就会停满货船。小三峡有十几公里长,水流湍急不能夜航。从黄龙溪下来的船,到汉阳就必须住一晚。而从乐山上来的船过了小三峡之后,也得靠拉纤上行。到汉阳累了一天,也只有歇一脚。”梁慧星的老家在离如今的图书馆600米远的农村,他的家人曾经开过酒馆,家里囤着很多绍兴黄酒,便是从遥远的下游一路运过来的。
那时候,梁慧星觉得最神奇的是,那条专门供过往船工“打尖”补给的街道,所有的房子都由竹子编就。碰上岷江涨大水,整条街都可以抬到高处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街道整体搬迁到现在的镇上,取名“翻身街”。
就是在这个曾经无比喧嚣热闹的码头小镇,梁慧星度过了快乐的童年。即使11岁的时候,因为看错题没有考上初中,在等待次年继续考试的时光,也是快乐的。梁家爸爸重视教育,因此梁慧星只要有空,便可以到乡文化站的阅览室看书。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的连环画,《少年文艺》里的故事,他翻了一遍又一遍。
1956年,梁慧星顺利考上汉阳中学。他们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到附近的中岩寺住了3天。这里据说是大文豪苏东坡读书、婚恋之地。躺在翠微峰的草地上,老师给他们讲陆游在这里和好友范成大依依惜别、写下数十首诗歌;讲李白的“思君不见下渝州”,其实写的就是平羌三峡;讲青神是中华民族发明蚕丝的地方……梁慧星小小的心灵,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。
22岁这一年,梁慧星大学毕业。34岁那年,梁慧星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,主攻民法专业。从那时开始,他就思量着为家乡做点啥事。
1972年,梁慧星第一次带新婚妻子饶志君从昆明回老家。回家的路曲折婉延,出入还必须坐船。他曾这样对妻子说:“将来要是我有了钱,我就为家乡修一座桥。”
上世纪80年代他去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,还郑重其事写了一篇要给家乡修桥的作文。梁慧星查看过修桥的相关资料,估计修一座跨江桥,得要10万美元,可当时他的工资每个月只有100多元。现在,梁慧星可以拿出10万美金了,可就连修一座铁索桥也要1000多万元了。“我就在想,修不起桥,建一座图书馆也有意义!”
B
100万 女儿婚房换成图书馆
寸土寸金的北京长安街,梁慧星眼都不眨就贱卖了原本打算给女儿结婚用的房子。在他看来,家乡的农村孩子不被时代抛弃,比女儿更重要。
真正让梁慧星萌生在家乡建图书馆想法的,是他上世纪90年代在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上偶然看到的一篇游记。这篇由社科院一位研究员撰写的文章,提到云南腾冲河顺镇有一家私人图书馆。这是当地一个华侨在上世纪30年代修的,如今仍在免费对公众开放。研究员的一段描写把梁慧星打动了:图书馆开在镇上,那里的农民把牛放到山坡上吃草,自己转身就可以进图书馆看书了。“一个放牛的农民为什么都喜欢看书?显然和图书馆建成时间长,影响民风有关嘛!”梁慧星认为他的家乡汉阳原本是个重视教育的地方,可是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孩子丢给老人,学习就没人管。“如果能够恢复阅览室,孩子们有地方看书,进而培养起读书的兴趣,那这些农村的孩子就不致被时代所抛弃。”
2009年9月,梁慧星第一次郑重地给发小杨启贵打电话,说想在汉阳修一座图书馆,拜托他帮忙选址。杨启贵念过高中,是一个明事理的文化人。梁慧星电话一打,他就把这事放在了心上。这位72岁的老人,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。他曾建议图书馆修在汉阳学校旁边,方便娃儿看书。可梁慧星理想中的图书馆,应该是一处安静的所在。恰好汉阳镇政府的房子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,重新异地修建,整整一亩三分地空了出来要拍卖。杨启贵听说后赶紧给梁慧星打电话,很快就以19万元的价格入手。“这里以前是汉阳一个彭姓大地主的房子,院子有三进,典型的明清川西民居。宽敞,又安静!”梁慧星满意地给记者介绍。他委托杨启贵给他办下了这块地所有的产权,又委托同学何汉文负责图书馆设计,唯一的要求是“可以容纳3万册图书”。
梁慧星在法学界享有盛誉,可要拿出几十万上百万现金,依然有些困难。2010年,他把长安街上社科院分给他的一处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出售,换了105万元。那原本是梁慧星留给女儿的婚房,如今,那里的房屋价值每平方米已经超过4万元。